n128193

国内首个存力智能调度平台方案正式落地 曙光存储破解数据中心关键难

7月27日,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上,中国移动与曙光存储联合实现首个全局统一文件存储产品落地应用。

据了解,该系统的应用启动不仅是国内首个存力智能调度平台方案的正式落地,更以先进存力中心“中枢神经”定位,深度融合异构资源调度与AI应用场景需求,为先进存力中心高效运营及AI技术落地提供核心支撑。

破解数据中心三大难题——看不全、理不顺、用不好

曙光存储总裁何振在接受《IT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全国一体化数据中心的建设已经成为一个重大课题。何振指出,目前在数据中心使用过程中,面临着几大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是数据“看不全”:“现在的数据中心相互之间无法通联,而每个数据中心采用的不同厂商系统也不兼容。这导致企业难以实现统一的目录管理,从而无法全面查看和使用数据。”其次,是“理不顺”的问题,特别是在AI技术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如何深度和快速定位这些大规模数据的价值,并实现数据跨域流动,成为当下最紧迫的问题。”

此外,何振还提到,在“东算西存”战略下,尽管冷数据被存储在西部,热数据则靠近算力中心,但这也导致了业务协调的延时,客户的使用体验普遍不佳。

为此,曙光存储与运营商紧密合作,利用其遍布全国的网络资源,将各地的算力基础设施联通,致力于构建一个全网数据统一管理、跨域流动的大型基础设施。至今,曙光存储已深耕数据中心建设20多年,并且在传统分布式文件系统上提出了多项创新。

国内首个存力智能调度平台方案的正式落地,即针对这几个关键问题提出了三项核心能力。首先,曙光存储提出了数据分级管理的策略,利用动态资源调配,使得高频访问的热数据存储在靠近算力中心的地方,而访问频率较低的冷数据则存储在西部。通过这一方式,整个数据中心的能耗和运营成本得到了显著降低。

其次,曙光存储实现了异构资源的整合,通过统一接口,将不同厂商的存储系统进行互通,从而打破了数据中心之间的壁垒。何振指出,这一技术不仅增强了存储系统的兼容性,还有效降低了后期运维的难度。

对于跨域流动和低延迟的问题,何振解释道:“我们通过加速芯片、系统和应用层的数据处理,将延迟降低至毫秒级,从而确保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几乎感知不到延时。”这一技术使得数据的跨域流动更加“无感”,大大提升了用户体验。

先进存力,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自2023年提出并引领“先进存力”理念以来,曙光存储积极从技术、产品、方案等多方面探索创新。在AI存储领域,曙光存储已连续两年稳居中国AI存储市场份额第一。但何振提到,“过去,国外产品的高性能几乎成了代名词,而我们国内的产品大多只能满足基本需求,且价格相对较低。”

曙光存储近年来在这方面取得了显著突破,尤其是在集中式存储产品领域,何振透露今年曙光的产品以超3000万IOPS性能和0.202ms的时延表现,登顶全球性能榜单,领先于国外所有同类存储产品。这打破了国外产品在性能上的垄断。

通过技术创新,曙光存储不仅提升了产品性能,还大幅降低了成本,解决了以往必须花费高昂费用才能获得高性能存储的问题。

何振表示,随着代表高性能数据存储的海外厂商逐步退出中国市场,在AI等高性能计算需求提升,并且对数据安全越来越重视的背景下,国内系统级存储厂商的竞争格局将再次被改写。“具备底层内核自研能力的厂商的护城河,会越来越宽。”何振亮出了曙光的信心。

作为“东数西算”战略的重要承载平台,智能存力调度平台已率先覆盖长三角、成渝、内蒙古、贵州四大国家级枢纽节点,覆盖横跨东西、联动南北的七大存力资源池。全套方案自主可控,兼容全球8种AI芯片,对保障供应链安全、推动国家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